热设计在IGBT的选型中是非常重要的,关乎模块的可靠性和寿命,而模块的热阻及热阻抗参数是系统散热能力评估的基本要素,这里,就简单聊聊热阻和热阻抗参数及测试方法
热阻和热阻抗
首先,看规格书中关于热阻的参数
很显然,这是一个稳态热阻参数
稳态热阻的定义是公式Rth=△T/P(当有热量在物体上传输时,在物体两端温度差与热源的功率之间的比值),可以参照我们熟悉的电学来理解,即△T为势能差,Rth为导热材料对热量的阻挡作用,散热功率P类似于传导的电流
我们知道,电路中通直流的时候,只需考虑电阻的作用,交流才会引入电感和电容的影响;热路中,若散热功率恒定,即芯片发热恒定,那么一般只需考虑稳态热阻Rth的作用,但是,一般瞬时功率P是变化的,这时候,规格书上就给出了瞬态热阻抗Zth的概念,它是时间的函数
瞬态热阻之所示是时间的函数,说明还有热容的作用,没错,就是高中物理学的热容
因此,热量在散热层传导过程中,同时受到热阻和热容的影响
就像电路一样,那这个热路怎么描述呢
热路网络模型
第一种:连续网络热路模型,即Cauer模型
该模型容易理解,每一层散热材料(芯片、芯片连接处、基板、基板连接处、底板等)都可以用相应的RC单元表示,直观地反映热量从芯片传递至散热片各层材料的属性,如下图:
图片来源:Mentor T3ster 宣传材料
上边的图很直观,每层材料对应相应的RC模型,合起来可以用结构函数来表示,至于结构函数怎么获得,后边再说
第二种:局部网络热路模型,Foster模型
不像Cauer模型,RC节点不再与导热材料一一对应,网络节点没有任何物理意义,上图模型中的系数很容易从散热曲线中获得,因此,该模型往往用于解析计算模块的温度分布,热阻抗曲线方程可以近似写为:
规格书中瞬态热阻抗即是这个模型,回过头来看,下图瞬态热阻抗曲线是不是就很容易看明白了
模块的散热特性
借用赛米控电力电子的一张图
无底板模块每层的散热和典型的曲线
一维模型中,我们直观的理解,较薄的铜层有更低的热阻,但是在三维模型中,热流还有横向传递,横向扩散能力较弱的话,热阻反而比较大
例如,在上图中,芯片热量沿箭头方向传输,每一层横向传导能力越强,该层热流路径越宽广,相应有效热阻越低(这么解释稍微有点糙),因此呈现上图的散热模型就不难理解了
为了使热量通过导热性不好的层,必须建立一个相应高的势能差(温差)。这就要求它上面必须是导热能力好的层,以增加交叉传导
瞬态热阻抗测试
我们知道,热阻公式为Rth=△T/P
瞬态热阻抗可以通过温度的变化过程,用特殊的算法计算出来
因此,测量热阻之前,必须想办法高速采集芯片结温
测量结温的方法:
· 热电偶:芯片表贴热电偶改变功率器件的封装结构,与正常工作状态存在差异,尤其是芯片面积相对较小时,这种影响显得更大;
· 红外照射:需要特殊处理的黑模块,以便在工作时直接探测芯片温度,同样改变模块结构;
· 电学测试:小电流下,结电压与结温呈线性关系(半导体固有属性),该测试方法精度高,重复性好
电学方法测试芯片结温原理
参考标准:JESD51-1
根据芯片温度变化测量瞬态热阻:
推荐T3ster测试方法:
参考标准
JEDEC系列标准
小结
以上热阻的测试配合PCmin(分钟级功率循环试验)可分析散热材料及焊接层的加速老化降级,同时热阻的测试是进行热设计时候重要的参考依据,上文介绍只是引子,简单探讨热阻是什么并且怎么测试,至于怎么设计,各显神通咯
参考:
电子器件瞬态热测试解决方案 罗晓川
如何理解IGBT的热阻和热阻抗 叶常生
及其它相关资料